为什么纯电汽车总卖不过增程或混动?抛开续航,3个原因太真实!

暂无作者
左侧宽880
左侧宽880

当纯电汽车的静谧,遇上了增程/混动的轰鸣:市场的选择,似乎总带有几分犹豫。

事实也证明了这点,明明电车是最先诞生的,为啥总是跑不赢它的亲戚——增程式和混合动力汽车呢?

很多人或许都认为是续航问题,诚然,这点极其重要。

但当纯电汽车的续航,都来到700公里了,为什么选择的人还是不多呢?

深度和很多消费者聊了聊,发现3个原因太真实了。

特别是最后一点,真的令人惆怅!


第一个原因,无非是起售价格太高了。

虽然几万块的电车也存在,但那能叫车吗?说白了就是老头乐!

不仅续航不行,空间也小的可怜,根本没法发挥电车的优势,和几万块的油车根本没法比。

真正有点技术含量的电车,至少都15万起了。

到这个程度,才会给你配备70度以上的电池,配备可靠的智能座舱,或者语音交互系统。

但在这个阶段,短板依旧明显,要么底盘素质一般,要么就是缺乏智能驾驶系统,要么就是能耗管理糟糕,或者电池防护措施有限。

说白就是,这个预算内,电池就占了50%甚至更高的成本,加上整个车身的造价,剩余的成本里面,根本挤不出多少预算,将短板补齐!

只有价格达到20-30万这个区间,纯电车型才能真正展现它的魅力:

譬如,开始有了靠谱的智能驾驶系统,有了600公里以上,甚至更高的续航;能耗管理水平也上去了,不会说350公里的真实续航都跑不到。

此外,机械素质也开始变得优秀,语音交互及充电速度,都有了极大的提升。

参考极氪001、小鹏g9、小米su7、阿维塔11这些车型,但凡试驾过就会发现——只有这个价位以上的车,才可以称之为一辆不错的电车。


第二个问题在于,理念转变很慢。

说白了就是,我最近发布的文章里面,居然有有人质疑800v的充电速度,然后强调特斯拉都要1小时。

潜台词就是特斯拉都做不到的事,凭什么国产车做的到?

关键仅此一人这么认为也就罢了,点赞的人还特别多,将其顶置到很高的位置。

这说明了什么?说明了大多数人还停留了4-5年,特斯拉吊打一切的时代——然而,现实早就发生了剧变。

纯电车型的突破比想象中快,而且快很快,几乎不可同日而语了!

别拿特斯拉来举例说明,它不改变的原因不是不能,而是而是不想。

因为它的主要市场是全球,而非中国。

但从整个欧美市场的情况来看,充电设施的发展不是一点点滞后:

2022年的相关数据显示,而美国仅有13.8万个充电桩,其中慢充桩占比80.70%,快充桩占比19.30%。

而他们所谓的快充还真的不快,有博主做过测试,也就在50kw左右。

就这个情况,上800v有什么用呢?

而中国是什么情况呢,截止到2023年底,已经有283万根充电桩了,是美国20倍。

而且,不仅是充电设施遥遥领先,国家电网也足够给力,大部分的充电桩功率都到了120kw区间。

更别说,华为、小鹏、理想等诸多企业,还计划在2024年修建几十万根超充桩。

但残酷的是,不管基础设施发展有多快,汽车技术进步有多厉害,大部分人还停留在4-5年前。

沉浸在“无家充,不电车”的时代,觉得电池不行,安全没保障,充电速度慢、不如买更便宜的油车等等…

感觉就是新中国都成立了,很多人还停留在大清。


第三个问题在于,大多数人过不了内心这一关。

说白了就是,很多人的想法就是,我可以一年跑不了几次长途,但不能跑不了长途。

在他们看来,就是要追求完美,既可以加油,又可以充电。

但他们往往忘了,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完美的!

继承双方优点的同时,也必然继承双方的缺点。

所以,很多增程/混动车主开始缓过神来了,发现自己痛苦的往往不是跑长途,而是短途纯电续航太少,天天要充电。

充电也就罢了,充电速度还很慢:别人最高300kw的功率,唰一下就充完了;自己60kw的功率,磨磨蹭蹭1个小时。

这也就罢了,由于两套系统的交替运行,出故障的概率还很高。

所以,经常在汽车论坛看到混动/增程的车主抱怨,要么是ev受限了,要么就是增程器故障。

这虽然是小概率事件,从整个声量来看,出问题的概率的确远大于纯电或者燃油车。

总的来说,其实不是纯电车型不给力,而是价格因素和理念因素制约着现实,所以销量上不去。

但这个临界点快来了,因为增程/混动的过渡,越来越多的人,准备换购纯电汽车。

再加上800v技术的普及和半固态电池的发展,也许3-5年内,纯电汽车会重新回归王者的宝座了。

让我们拭目以待!

标签: 汽车

左侧宽880
左侧宽880